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27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作最好的笔记本 ThinkPad X300研发始末

[复制链接]
7274 7
最新一期《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封面竟然是ThinkPad X300的拆解图,封面上写着"打造最完美的笔记本电脑"(Building the Perfect Laptop)。很快,这篇文章也出现在《商业周刊》网站上,文章围绕ThinkPad X300主设计师大卫·希尔(David Hill),揭开了ThinkPad X300在20个月研发历程里发生的幕后故事。  大卫·希尔是ThinkPad X300的主设计师,被称为"ThinkPad传统守门人"。如果您经常查看联想官方BLOG,您可能会记得有一篇关于"是否让红蓝条回到三键上"的调查,发起人就是大卫·希尔。大约有90%的人支持红蓝设计,或许这就是红蓝键回到X300身上的主要原因。
  以下内容翻译自《商业周刊》。
《商务周刊》上关于ThinkPad X300的封面文章
  "菲利斯,快给我拿一些部门间传递邮件用的信封!"
  这是1月15日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摩瑞斯维尔联想集团的办公大楼里,彼得·豪顿休斯一边朝着自己的秘书大叫,一边急匆匆的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豪顿休斯是负责联想笔记本电脑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他刚刚听到消息说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推出了一款超薄机型--MacBook Air,更为戏剧的是,史蒂夫·乔布斯从一种部门间传递邮件用的信封中拿出这款铝制外壳电脑,并声称这是"世界最薄的笔记本电脑"。而ThinkPad X300经过一年半的研发后也将在2月26日推出,豪顿休斯清楚的意识到ThinkPad X300可能面临"上场"之前就被MacBook Air抢去所有的风头的危险。
  豪顿休斯的秘书菲利斯·阿灵顿-默克杰几乎"洗劫"了办公室所有的柜子,终于找到了信封。得到信封后,豪顿休斯小心谨慎的把ThinkPad X300往信封中装。"很合适!很合适!",他激动的大叫起来。
  也许没有人能像大卫·希尔那样如释重负,他是联想的首席设计师,正好同时在场。这款最初称为Kodachi的超薄ThinkPad X300就是他的创意。"试验"成功的结束后,希尔开心的大笑起来,最后还忍不住对乔布斯最新推出的MacBook Air进行了一番嘲讽:"我一看银色的电脑就烦,我从不穿银色西装。"
  这就是全球竞争最激烈之一笔记本电脑市场的真实写照。在这里,云集最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以及最好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惠普、戴尔、宏碁、联想和东芝等公司的设计和生产团队,都在全力开拓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他们为每一盎司、每一毫米竞争,获胜者会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回报。
  对大卫·希尔、史蒂夫·乔布斯以及其它同行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将重量、价格和功能完美结合?以及采用何种新技术?乔布斯的MacBook Air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就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信号,尽管MacBook Air拥有醒目的外观。
  在联想,希尔和他的同事对联想即将推出的X300花费了很多精力,该产品是ThinkPad脑产品线的一个组成部分。联想在2005年耗费10亿多美元收购IBM亏损的PC事业部,就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卓越的全球品牌。IBM的ThinkPad很长一段时间曾经是商务人士和官员们的至爱,但在过去的几年,它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推出X300的目的就是在于重振ThinkPad昔日的辉煌。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我们希望递送出这么一个信息,如果行业内有一家公司能够不断开发出最具创意和质量最好的产品,那么这家公司就是联想。"
  ThinkPad X300并不完美,或许没有任何一台电脑能够做到完美。可它长达20个月的研发历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团队追求完美同时也被迫接受妥协的历程。联想并不期望这款价格在2700~3000美元的X300能成为畅销产品,但他们认为它将会成为一款"耀眼"的产品,不仅能够提升联想企业品牌,对ThinkPad自身也好处多多。X300将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光彩夺目,因为联想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赞助商之一。
  联想需要一次让世人瞩目的成功,或许更多,去赢得全球顶级科技品牌的地位。在笔记本电脑市场,联想紧随惠普、戴尔之后,一些竞争者轻视其发展前景。戴尔首席自行官迈克尔·戴尔就曾这样表示:"除了在中国的对手,我们还有更强大的竞争者需要注意。"
《商业周刊》的ThinkPad X300拆解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后,可以看到各个配件的重量,精确到克


小意味着昂贵
  X300诞生于笔记本电脑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垄断数十年之久的台式电脑时代即将结束。据业内分析师称,今年美国市场的笔记本电脑销售量将首次超过台式电脑。同时,电子产品的日趋小型化,使得更多的功能能够集中于高端手机中,手机正在向微型电脑化转变。
  这种趋势是40年来业界孜孜不倦寻求移动计算的结果。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甚至在台式电脑还没有出现之前,科学家就预言了便携式电脑的出现。八十年代,计算机先驱们制造出手提箱大小的"便携式计算机",在随后的十年中,他们推出了全动力的能够装进行李箱中的超薄笔记本。九十年代,出现了诸如Palm Pilot的PDA产品。而最近十年,商务人士至爱的黑莓等智能手机和个人消费者喜爱的iPhone相继进入市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二十年前曾预言信息将被手指尖玩转,这至少正逐渐变为现实。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便携式计算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尽管如此,设计和制造一台卓越的便携式电脑依然困难。产品小型化会增加成本。因此当工程师和设计师研发便携式电脑新产品时,他们必须充分地考虑体积、性能和价格。这就是联想ThinkPad团队数月前开始研发X300时所要面对的挑战。
  第一个迎接这一挑战的是希尔,一位50岁的戴着眼镜的俄克拉荷马州人,空闲时还改装摩托车。在联想,他是"Corporate Identity how(event)" class="t_tag">and Design"部经理,被称作是“ThinkPad传统的守门员”。
  作为顾问的德国著名设计大师里查德.萨帕提出了ThinkPad最初的设计理念,体现到具体就是简洁、雅致、哑光黑色和90度弯度。于1992年推出的ThinkPad,是电脑史上设计专利权使用最为长久的产品。截止到它推出十五周年即2007年,总销售量已超过3000万台。在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事业部后,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希望看到革新性的设计和工艺。希尔和他的同事们把设计一台有史以来最薄、最轻和最雅致的ThinkPad,视作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带着两个激进的想法,希尔于2006年6月份开始了研发。其中一个想法是把简洁推进到任何品牌此前没有达到的极致。与其它笔记本电脑一样,ThinkPad侧面和背面有各种接口,底部还有标签。如果表面没有任何东西,只保留顶盖的LOGO和前端的锁扣,会有什么效果?他甚至想不要电线,采用摇杆发电。于是,希尔和他的同事们制造出这么一台工程样机--从机身底部套一个平整的外壳。只有当你打开外壳后,才能看到机身上的接口。
  希尔的另一个想法是让产品尺寸做到尽可能的小,宽度不超过10英寸,厚度不超过1英寸。他还希望此产品有全尺寸键盘,因此他借用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个设计:笔记本电脑关闭顶盖时,键盘就折叠起来,而打开顶盖时,键盘就展开。这种"蝴蝶键盘"的ThinkPad于1995年首次推出,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就是X300的开端,即开发初期的"概念阶段"。和大多数ThinkPad产品一样,该产品从美国开始,由筹划者、项目领导人和一些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工程师起头。细分设计和工艺制作由在日本的大和团队完成,生产和采购则在中国深圳。
  通过与里查德.萨帕以及在中国和日本负责设计的同事进行讨论,希尔进一步提炼了自己的设计理念。里查德.萨帕那充满现代感的V字造型的家位于意大利科莫湖边,希尔在与他讨论时,已75岁的萨帕建议折叠键盘最好能自动展开,而无需用户自己动手。到了仲夏,希尔将他的设计交给了日本大和的工程师。

不要一成不变
  在日本大和负责产品开发的人叫做内滕在正,在日本被称作"ThinkPad"之父。他的团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为ThinkPad建立了高品质和技术先进的美誉。内滕在正认为设计师和工程应当有创新的压力。他说:"为了避免设计出呆板的东西,我们鼓励创新。如果坚持这种一成不变,设计出东西将不会有趣,也不会是创新的。"
  希尔的最初设计一交到日本大和工程师的手中后,他们就开始了工作。希尔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大和的如何把部件及电子元件装配在一起的效果图。到了9月末,工程师们开始对希尔有些激进的设计概念提出疑问。13英寸显示屏由于适合看电影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工程师们不愿意采用希尔的10英寸显示屏设计。希尔接受了这一意见,这也意味着不再需要折叠式键盘。另外,工程师们认为隐藏接口用的金属外壳会增加笔记本电脑的重量,希尔也接受了这个建议。希尔这么认为:"开始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过最后实现的只有那些可行的想法。"
  联想的产品开发经理们所致力的高端笔记本电脑新产品必须融合三项重要的新技术。首先是固态存储,当笔记本电脑跌落时不会像其他笔记本电脑那样损坏。第二项是LED背光液晶屏技术,它能极大的提高显示效果。第三项则是7mm DVD光驱。2006年10月,经理们决定将这些技术与希尔的设计相融合,并且将此产品工程代号命名为"Kodachi"。
  注:每一款ThinkPad产品在研发时都有一个代号,ThinkPad X20研发代号为"Sydney" ,是澳大利亚首都;X30研发代号为"Tokyo"。是日本首都;X40研发代号为"Sapporo",中文为札幌,是日本一个城市名;X60研发代号为"Sumo",是"相扑"之意;X60s研发代号为"Kabuki"是"艺妓"之意。ThinkPad X300研发代号为"Kodachi",叫做"小太刀",是日本传统武器。
  2007年1月,"Kodachi"项目获得联想高层批准,进入"计划阶段"。"Kodachi"团队在该产品所有设计、工艺环节上兢兢业业,他们同供应商讨论最新的技术。希尔几乎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和日本团队进行联系。
  同时,市场营销人员开始调查"Kodachi"的销售潜力。联想最初预计该系列产品从八月开始,在一年之内能销售13万台。不过,销售人员反馈回来的数字远远低于预期:只有6万台。
  看到这个结果,豪顿休斯紧张的吞了吞口水,继续不顾一切的实施这一项目。这位在IBM工作过17年的老兵,尽管严肃又有点粗暴,但他时常对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的发散性创意给予支持。对于"Kodachi",他认为销售人员有点保守,因为这是一款他们之前都没有销售过的高端产品。
  2007年4月,"Kodachi"进入"研发阶段",从那时起,联想设计师和工程师全都进入了临阵状态,生怕竞争对手抢在他们面前推出类似的轻薄产品。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一般在500~3000美元之间,重量在3~8磅。由于"Kodachi"拥有顶级工艺和技术,定价肯定在笔记本电脑价格区间的上线--即3000美元。
  接下来的几个月,大部分工作在日本大和进行。由Hiroyuki M. Kinoshita领导的产品研发团队,负责研发达到产品的设计要求,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他们也负责找到一种可用在笔记本电脑外壳上的橡胶处理漆,使之看上去像皮革又拥有光泽。很多年以来,Kinoshita休闲是驾船出海。随着"Kodachi"项目的日益紧迫,他花在海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几乎每天都从上午9时工作到晚上的10时或11时。
  他和同事们按照紧凑的时间表,一步步稳健的进行研发:9月初拿出原型机;9~10月,完成原型机和组件的测试;11月拿出定型样机;12月初,产前测试。同月,由六位品质部经理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日本大和集中,决定"Kodachi"是否进入试生产。这是最后一道障碍。

继续还是放弃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Kinoshita 团队对原型机进行了一系列的负载测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由落体"测试。把处于开机运行状态的笔记本电脑,用类似一个断头台的装置提高到距离地面5英尺高的地方。只听轰的一声响,笔记本电脑被松开掉在了坚硬的地上。工程师跑上前一看:"Kodachi"完好无损。
  不过,到了10月1日,突然出现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项目进度的问题。来自联想摩瑞斯维尔设计中心的Andy Kozak负责协调"Kodachi"研发工作,在打开装有在日本大和手工装配的原型机的盒子时,他发现一个重要的部件缺失了:"我仔细的看了看,意识到没有SSD固态硬盘,我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Oh!'"。原来他们从两家亚洲硬盘厂商订购的SSD固态硬盘没有通过质量控制测试。结果,不得不让硬盘暂时空缺。
  这样的问题通常几周内就可以解决,但供应商硬盘所存在的问题到12月初的"Kodachi"质量评审委员会评审时也没有得到解决。整个会议像是一场审判,Kozak坐在一张会议桌前,面对五位一脸严肃的日本评审员,提出关于"Kodachi"进入下阶段研发的请求。第二天, "判决"出来了:"否决"。
  情绪有些失控的Kozak回到了位于东京的宾馆,给ThinkPad业务主管马克·科恩发了一短信,告诉这一不好消息。作为豪顿休斯的得力干将的科恩,决定作一次冒险:尽管评审委员会的否决,让下一步的研制测试在没有固态硬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在固态硬盘通过测试后,再补加到笔记本中。于是,"Kodachi"研制继续向前。
  ThinkPad位于深圳的六层工厂坐落在保税区。12月10日,星期一,一组大部分由妇女组成的工人开始组装首批25台Kodachi测试机。她们身穿联想的工作服,戴着浅蓝色的工作帽,在"不要浪费时间"和"满足顾客需要"的横幅下开始了有条不紊的组装。

"哇!它真轻。"
  1月初有一天,Kozak正坐在摩瑞斯维尔设计中心自己的位子上吃着他的午餐鸡蛋沙拉三明治时,科恩走了进来告诉Kozak,豪顿休斯希望看一台从中国工厂下线的"Kodachi"样品。费尽周折,Kozak找到了一台送到摩瑞斯维尔设计中心进行测试的"Kodachi"样品。"Kodachi"看上去和他希望的一样:超薄超轻,雅致光滑的黑色表面。同样它也是打着联想标识的第一个ThinkPad产品,IBM Logo早在几个月前就被移去了。Kozak走进豪顿休斯的办公室,把"Kodachi"放在了他老板的面前。
  这是豪顿休斯和科恩第一次看到"Kodachi"的定型样机。豪顿休斯拿起样机高兴的说:"我喜欢它。"此前,他曾对日本大和的工程师们表示希望该产品更轻,显然他们做到了。"Kodachi"最初设计为3.4磅,而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3.1磅。没有DVD驱动器则重2.9磅。豪顿休斯后来说:"这告诉人们,我们能够做得更好。这也告诉我,在笔记本电脑的创新方面,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
  苹果的MacBook Air推出几天后,联想曾听到传闻,称苹果又在计划研发更轻更薄笔记本电脑,但无法确定传闻真实性。而"Kodachi"此时才进入"商业化"阶段,面临着残酷的商业竞争。就是到了那时,固态硬盘供应商仍没有能够解决他们硬盘存在的问题,因此联想在最后关键时刻转而接受后备供应商符合要求的硬盘产品。1月25日正式在深圳开始生产,联想打算在2月26日正式发布X300。
  1月末的一天晚上,希尔把放在办公室的一台X300放进了他的公文包内,驱车回到了在北卡罗来纳州卡雷附近的家中。几个月来,他一直在向她的妻子耶娜谈论着该笔记本电脑项目,今天他想让耶娜看看最后的成品。当他回到家时,耶娜正在厨房,"我想让你看看'Kodachi'"。于是,"Kodachi"从他的包内慢慢的滑出,交到了耶娜的手中。"哇,真轻!",耶娜边说边还给了他。耶娜接着询问了价格,当希尔告诉她时,她脱口而出:"噢,我的天。"似乎觉得贵了些。
  希尔对"Kodachi"充满了感情,他仍然把它叫做"Kodachi"。设计师们和工程师们已经实现了他在2006年6月份最初创意的大部分内容。希尔唯一失望的一点是笔记本电脑底部的标签仍多于他所希望的。不过,这给他留下了挑战,使得新一代ThinkPad产品能在明年推出。他说:"追求完美是长期性的。"对希尔和他的团队来说的确如此。全球范围的竞争者也正在为同样的目标而努力。
  原文作者:David Rocks
  出处:《商业周刊》,点击查看原文链接

关于ThinkPad X300这款笔记本,有一个在论坛上流传的,据称是某联想员工给出的ThinkPad X300的详细介绍。

  1.  这款产品是联想为2008北京奥运会献上的一份大礼。
  2.  这款产品的定位是13寸宽屏的超便携ThinkPad。
  3.  X300采用了新的称之为Transformer(变形金刚?)的可拆卸Bay(以前的叫UltraBay),目前有光驱(7毫米)、电池、减重模块等选件可换用。
  4.  支持WiMax(IEEE 802.16e,10Mb下行,4Mb上行,传输距离可达2公里)。802.11n/UWB已经不算是新鲜东西了。
  5.  键盘有了很大改变:红蓝键回归(群众的呼声啊)、全新设计的ThinkVantage按钮、音量按钮和Capslk按钮,以及其它一些细小改变。
  6.  集成130万像素摄像头和带噪音消除功能的数字麦克风。
  7.  使用Merom LV(低电压)处理器。
  8.  支持Intel AMT V2.6。
  9.  使用1.8寸SSD硬盘。
  10. 使用了13.3寸LED背光的LCD(1440x900),而且亮度比6x系列ThinkPad要亮许多。
  11. 系统可自动将光驱断电以节省电力开销。
  12. 第一款内置GPS的ThinkPad。
  13. 新的外壳涂层。
  14. 对Avaya IP电话软件的支持。
  15. 得益于LED LCD和SSD硬盘,以及改进的电源管理技术,即使最低端的3芯电池,也可以支持系统4小时左右的使用。
  16. 安装了减重模块的X300,重量低至1.43千克——13寸的ThinkPad比12寸的ThinkPad还要轻哦,不但轻,而且还要薄20%。

评论 7

ppkkk8  V3+  发表于 2008-8-19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X300啊。。。。估计目前买不起啊,哈哈。。。有人要我的电脑我就去买300,呵呵
恨鸟不成钢  V3+  发表于 2008-8-2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名慢慢看
skyzero110  V3+  发表于 2008-8-2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加分顶一下
shishi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08-9-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是X300哦
ny341  注册会员  发表于 2008-9-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笔记本是如此简单啊
sysdata    发表于 2008-9-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左手  V3+  发表于 2008-10-14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笔记本也没有多少东西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V3+

0

关注

21

粉丝

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窝ibm

        GMT+8, 2025-1-11 05:51 , Processed in 0.09618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