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952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ThinkPad 重回标杆--ThinkPad X1 Carbon Gen9(2021)评测

[复制链接]
29520 44
本帖最后由 傲雪吟霜白如冰 于 2021-5-15 21:37 编辑

ThinkPad X1 Carbon 2021购买入口:点此直达
2012年,第一代ThinkPad X1 Carbon发布,继承X301极致轻薄衣钵的它一经亮相便引起了世人轰动,碳纤维的机身材质带来的极致轻薄外观,毫不妥协的性能,齐全的接口,长效的电池续航时间都让人惊艳不已。时过境迁,X1 Carbon已经更新到第九代产品,相较于去年与前年,今年的X1 Carbon可谓是迎来了从内而外,脱胎换骨般的提升。相较于拉跨的前两代,完全可以说是重回标杆,挑起轻薄超便携商务本市场大梁的产品。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款今年的标杆级万元商务轻薄本究竟有哪些亮点吧!
本文基于零售版ThinkPad X1 Carbon Gen9完成,售价9999元。
配置一览:均衡,高效
  CPU
  Intel(R) Core(TM) i5-1135G7
  GPU
  Intel(R) Iris(R) Xe Graphics TigerLake GT2 80EU
  内存
  16G LPDDR4x-4266
  屏幕
  14.0吋 1920*1200 IPS 400nit 低蓝光,低功耗
  硬盘
  Samsung PM9A1
  512G,pcie4.0*4 2280
  尺寸
  315 x 221.6 x
  14.9 mm
  重量
  1.13kg
  电池
  57wh
  系统
  Windows 10家庭中文版
核心配置就是今年Intel低压轻薄本的常规操作,比较亮眼的是1.13kg的重量和这个厚度下57wh的电池。屏幕素质也不错,后面会详细分析。
设计与外观:设计有余,外观不足




X1 Carbon今年的A面,变化比较大。首先是已经消失三年的Lenovo logo再次出现在了X1 Carbon的顶盖上,这还好说,毕竟工艺还算不错,外观和颜色也还算低调。ThinkPad 旁边那个硕大的X1 logo还是怎么看怎么违和...宽松的X1字体和旁边紧凑的ThinkPad仍然完全不搭,破坏了A面的颜值。




顶盖上的另一项改变是外形。从官方的渲染图可以看出,之前几年X1 Carbon上的纯平A面变成了中间略有突起的样式。这样做的主要原因个人猜测有二:一是因为从去年年末开始,以X1 Carbon为代表的旗舰级商用机已经开始采用标准更加严苛的MIL-STD 810H(上一版是810G)军标测试,对A面的强度要求更高,具体表现在A面的抗扭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其次,在四边窄的ID设计下,中部凸起的A壳成为了容纳屏幕驱动板的好地方。
虽然中部做了突起,但是由于碳纤维材料的升级,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上盖可以做的更薄,因此今年的X1 Carbon仍比去年薄了0.5mm。另外,AC两面的类肤质图层也进行了升级,更不易留下指纹。(要不然我是不可能拍出上面那样的照片的...)




B面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四面窄边框设计,左右边框宽度为6.3mm,上/下边框宽度分别为10.5mm与12.48mm。在如此之小的上边框内,X1 Carbon仍然塞下了红外摄像头、会议摄像头与摄像头物理开关ThinkShutter,实属不易。今年的B面同时取消了Lenovo和X1 Carbon的标识,空荡荡的B面属实让人感到落寞,希望今后能补回来。




C面最显眼的设计,肯定是右下角的X1 logo了,不仅丑,并且还是镶嵌的工艺,如果打字的时候你的手触碰到,是有感觉的。这个X1 logo和A面那个遥相呼应,丑的非常一致...我还能说什么呢?赶紧去了吧...
屏轴也是这次的一大更新点。从原来的两段式下沉轴换成了一体式贯通轴。对于这个设计,我个人的猜测是为了尽量保证后出风口不被挡住。但是两侧的银色我是真的理解不能。要知道从Gen6开始,X1 Carbon的下沉转轴就被改成了黑色,为的就是低调,并且保持和机身风格相一致。现在玩这一手,实在是让我无语。今年的X1 Carbon支持单手开合,且转轴阻尼调教的相当舒适。
开机键和指纹识别整合到了一起,旁边是白色的电源指示灯。时隔8年,刷指纹一键进系统这个最早2009年就在ThinkPad上出现的功能终于宣告回归。(我想很多ThinkPad的新粉丝可能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性化的功能了吧...)但是...大人,时代变了!现在是人脸识别的时代,上边框上的红外摄像机速度和方便程度双方面吊打你,谁还用指纹识别呢...也许这只是我们老玩家的一个念想罢了...
由于双风扇+后置出风的设计,外加开机键再次回到键盘上方,这次的正面双扬声器被挪到了键盘框处,个人感觉可以接受,属于无关痛痒的改进。




D面的变化也不小。后部脚垫换成了这两年ThinkPad常用的一体式,能够增加与桌面等的接触面积,并且有效防止热风回流。设计过的风道可以尽可能保证出风不被转轴挡住,但是如果想像侧出风口那样完全不挡,那还是洗洗睡吧......
进风口哪里可以看到今年的双小风扇布局,这个布局的好处还是不少的,后面细说。
今年的X1 Carbon国行版因为全系标配4G LTE功能,因此风扇进风口下方有一张进网标签。




左下扬声器的右侧,则有本机的机型水印。写明了型号,代数,机身的主要材质:碳纤维+镁合金。
外设:毫无疑问的继续稳在商务本第一梯队




今年的X1 Carbon将四个4m检测距离的远场麦克风放到了机身顶部,保证了盒盖时效果不受影响。还加入了智能检测麦克风啸叫的功能,如果检测到啸叫,就会自动关闭麦克风。




B面的红外摄像头可以检测电脑前是否有人,并在没人时自动锁定屏幕。




今年的键盘,也进行了大改。
  • 由于宽度不足,不得不将右侧的功能键进行压缩,好在主键区依然维持了全尺寸。
  • 非FN区键程1.5mm,FN区键程1.35mm,并且设计了新的键帽缓冲区,使得键盘的回馈更强
  • 新设计的键盘框,任何情况下,键帽和键盘框中间都不会有缝隙,减少异物进入导致卡键的概率
  • 重新绘制了方向键的图标
  • 依然支持500ml水量的防泼溅





    新键盘的手感个人感觉如下:不如Carbon Gen1-6的1.8mm老款键盘,强于Gen7/Gen8的1.5mm老款键盘,整体风格偏硬,偏强反馈。至于是否适合你,那得亲自去体验一下。
    PS:ThinkPad后期可能要全员转向新键盘...




    新键盘的背光品质也比较优秀,除了空格处还有比较明显的光源断点外,基本都连成线了。小红点处也有背光照亮,好评。




    小红点还是像我在X1 Nano体验文章里提到的那样,是新型号,体验很不错。并且新的红点对表面的颗粒也进行了改进,更加集中在中间,操纵感比之前的更强,并且更加不易磨损。
    指点杆系统同样迎来了升级。相对于之前的纯摇杆系统,新的小红点在红帽下方也布置了传感器,使得红点的手感有了质的提升,推动轻松并且定位精准(当然因为高度的下降,用久了手指还是会稍微疲劳),并且在我的体验过程中,一次都没有出现过祖传的小红点漂移问题。然而这么明显的进步,在联想的任何宣传资料中都没有任何提及,还是我在体验上有了明显改观后找方法去确认了改进。ThinkPad市场部牛X!(笑

    三键也和X1 Nano一样,是窄款的,直上直下的,微动开关化的型号,需要学习和适应。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说,稍差,但还可以接受。




    触摸板也是这次升级的亮点之一。尺寸得到了提升,达到了110x56mm,并且表面也做了优化,用人话说就是更丝滑,更像雾面玻璃了。手感不错。但我本身不是触摸板高玩,就不在这班门弄斧了。








    X1 Carbon的接口还是一如既往的让人放心。左侧两个雷电4,一个USB-A,一个HDMI 2.0,右侧的3.5mm耳机孔,sim卡槽,USB-A,锁孔基本满足商务人士的日常需要,硬要说槽点的话,就是少一个TF卡槽,并且不再支持CS18底座拓展坞了。(Carbon Gen6 yyds!)
    四扬声器系统也是X1 Carbon这两年的一个亮点了,依然是Windows笔记本里绝对的第一梯队。
    连接性:全时在线
    今年的X1 Carbon在连接性上也得到了升级。
    WLAN方面,升级了WiFi6e无线网卡。
    WWAN上,国行X1 Carbon首次全系标配了4G LTE的网卡,并且联想提供了赠送套餐5G/月,24个月与15G/月,12个月二选一的选项,并且就算到期后,续费也不太贵。




    4G LTE的速度和百兆宽带类似,对于长期出差,不能随时找到WiFi的用户来说,还是比较实用的,并且相较于手机开热点,用笔记本自带的WWAN显然更有安全感一点。比较遗憾的是,由于采用的物联网卡,我得到的结果是不支持更换自己的上网卡,这点仍有待实测。
    屏幕:继往开来
    X1 Carbon的屏幕在基本素质上从2017年起,基本不太让人担心了,但是Gen7/Gen8的屏幕比例属实让人无语。好在今年,X1 Carbon也升级16:10啦!
    这块屏幕的基础参数为:14.0吋,1920*1200分辨率,400nit亮度,100%sRGB色域,低功耗,低蓝光。用DisplayCAL软件搭配蓝蜘蛛X校色仪对屏幕进行测试,这块屏幕的实测最大亮度为414.1尼特,对比度1605.9:1。




    色域覆盖方面,我手里的这台X1 Carbon Gen9覆盖了99.3%的srgb色域。




    并且,无论是校色前还是校色后,这块屏幕的色域表现都非常不错。
    校色前,我手里的这台X1 Carbon Gen9最大ΔE为2.59,平均ΔE为1.23,已经可以说是出厂即可用的水准了。




    但是色温偏冷,且一致性不太好。




    校色后,最大ΔE来到了1.13,平均ΔE则只有0.25,表现非常优秀。




    色温也救回来一些,但仍然偏冷:




    总的来说,这块屏幕表现还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文档编辑,网页浏览,还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力工作(比如PS),这块屏幕都可以完美胜任。
    同时,这块屏幕在玩游戏,播放视频的时候可以自动调节刷新率,防止画面撕裂,在不需要60刷新率的时候自动降低刷新率,节省电池电量。这块屏幕本身也是低功耗屏幕,并且支持硬件防蓝光功能,对视力也很友好。
    性能与散热:意外之喜




    我手里的这台ThinkPad X1 Carbon Gen9搭载了i5-1135G7,核心代号TigerLake,采用了10nm SuperFin制程,频率相比上一代IceLake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物理规格仍然维持在4C8T,比较遗憾。




    CBR23单次成绩在5000分左右,表现还不错,当然,和8C16T的那堆AMD怪物轻薄本是比不了啦。




    内存方面,我手里的这台X1 Carbon搭载了双通道16GB的lpddr4x内存,板载不可更换。国行有一个搭载32G内存的皇帝版,如果是刚需用户,也可以考虑选购。




    显卡为Intel的Iris Xe核心显卡,是目前性能较强的核显。




    简单跑个分,还不错,对于日常办公或者简单玩点小游戏来说,够了。




    硬盘方面,X1 Carbon Gen9搭载PCI-E4.0固态硬盘,我手里的这台机器硬盘是来自三星的PM9A1,不确定后期是否会混用其他品牌或型号。这块盘的读取量应该是软件读取有误...




    速度还不错。




    写入大约在95G时出缓,出缓之前写入速度在4200-4300m/s,出缓后大约800-900m/s,性能够用
    散热测试自然还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单烤FPU。室温23°,连接电源,电源模式设置为最佳性能。测试17分钟,PL2时CPU功耗维持在42W,随后从32W开始下落,最后维持在25W左右。
    由于测试机硅脂异常,我自行更换了TF8硅脂。




    从烤机结果可以看出,这一代的X1 Carbon相比上一代进步还是很明显的,毕竟X1 Carbon的厚度只有区区14mm,并且本身定位也不是强性能释放机型。我这个结果也不是最佳成绩(外媒有跑出28W长时功耗的)。今年的TigerLake非常吃功耗,一套好的散热系统所带来的高性能释放总是多多益善的。X1Carbon能跑出这个成绩,今年新换装的的双风扇散热系统功不可没。并且因为整体位置靠后,出风口也在后侧,这套散热模组还带来了另外一个优势:键盘表面高温区分布较为合理。




    X1 Carbon Gen 9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红框内,打字时主要用到的字母区升温并不明显,体验相比老款有明显上升。
    X1 Carbon的鹰翼风扇表现也依然优秀。70+74页的双风扇扇叶数量经过计算,可以消除共振,降低风噪。并且就算在风扇转速起飞的时候也没有高频噪声,体验很优秀。ThinkPad风扇传统的静电除尘技术自然也继承了下来,可以极大的避免经过多年使用后鳍片上的积灰难以清理的问题。
    今年的ThinkPad实际上也支持性能切换,只不过快捷键为FN+T。并且只能在自动与手动(通过调整Windows的电源管理来调整性能)之间进行切换,功能较为简单。
    续航测试:大电池+低功耗屏,稳~
    续航测试则是选择了没有摸鱼时间的PC Mark8(个人认为更合理,并且个人实在是买不起PC Mark10...),因为联想宣传了屏幕是低功耗的产品,因此这次续航测试的条件是屏幕最高亮度,电源模式为较长的续航,链接WiFi。




    结果如图,X1 Nano的续航表现确实不错,实际使用有7-9h的续航还是比较轻松的。57wh的大电池(在同类、同体积产品下确实不小)和联想的大厂优化在其中都是功不可没的。
    内置软件:
    简单拆解: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卸下底部的所有防丢螺丝后,取下超级镁合金后盖,即可看到X1 Carbon的内部结构。机身后侧正中为双风扇单热管的散热系统,鳍片上方有做黑化处理,风扇左侧分别为WLAN网卡和WWAN网卡,下方为PM9A1固态硬盘,由于pcie4.0的固态硬盘普遍热量较高,因此配有专用的散热马甲。再下方为57wh电池,与X1 Yoga公用,因此可以看到给手写笔留出来的凹槽。电池容量为57wh。电池左右即为杜比认证的四扬声器系统。扬声器外则环绕着天线。机器所有的接口依然有金属片加固,以保证强度与耐久度。




    拆下电池后,可以看到各种天线/排线都有自己的走线槽,错落有致,互不干扰。
    总结:除了外观,都不错
    优点:
  • 1.13kg的重量与碳纤维材质带来的良好触感,并且因为涂层的改进,沾染指纹的现象也有减少
  • 同厚度重量下非常优秀的输入设备体验(包括红点与键盘)
  • 优秀的续航水平
  • 比较激进的性能调教与优秀的风扇噪音水平,且键盘表面高温区设置较为合理(直接顶到TDP的上限…)
  • 优秀的屏幕水平(尤其是校色前的表现,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 优秀的扬声器水平
  • 自带4G LTE功能,出门在外没有WiFi的时候使用很方便
    缺点:
  • 太丑
  • 太丑
  • 太丑
  • 想要32G内存的型号,就必须捆绑4K屏和2T硬盘,吃相不太好看...
    选购建议:
    绝大多数人最适合买的,都是加量不加价的乞丐版...价格是真的恐怖…
    如果你对32G 内存/4K屏幕/碳纤维编制纹理A面/原装超大硬盘中的一个或者及格有需求并且个人预算十分充足,可以选择皇帝版。
    这一代的综合产品力还是十分优秀的,ThinkPad终于拿出一点自己的真正实力了...
    尾声与遐想:30周年纪念版?
    从ThinkPad推出第一代纪念机--ThinkPad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起,除了25周年的纪念款因为改装7行键盘的原因采用了非轻薄旗舰的T470作为原型,其他纪念机均采用代表当时最高便携成都的X系列作为原型。2022年,ThinkPad即将迎来30年的诞生纪念,如果这次联想放弃搞大新闻,而是选择传统的贴牌纪念机路线,再结合X1系列两年一CS的传统,那明年的纪念机,很有可能就是以X1 Carbon Gen10(Gen9升级配置)为蓝本的。(当然这么看的话,也非常可能是ThinkPad X1Nano)
    希望明年外观能阳间一点吧...
    话说明年似乎也是X1 Carbon的10岁生日?要不联想直接来个大满贯:ThinkPad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ThinkPad X1 Carbon 10thAnniversary Edition算啦~















  • 评论 44

    heliaowang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7-2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下再说,谢谢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heliaowang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7-2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海克伊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7-29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着小黑很神气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tianjin8888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女子就是喜欢小黑!!!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龙俞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crazycdn2010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8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我顶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龙俞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ThinkPad是我最爱~~~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lbsmile1218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1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我顶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龙俞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1-8-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我顶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V6+

    0

    关注

    2

    粉丝

    19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 微信公众平台

    • 扫描访问手机版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水窝ibm

    GMT+8, 2024-12-27 02:50 , Processed in 0.1574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