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 MLC SLC 寿命以及其他
SSD的用户都有个担忧,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挂了,而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就是“MLC读写1万次,SLC读写10万次”,到底SSD理论寿命有多少,在此转帖一篇文章,以解一己之惑,用还是不用,怎么用就看各位消费心理了正确来说,这个一万次指的是“写入次数”,读取数据则是无上限。但请注意,这里的“一万次”指的是单一的block单元读写寿命。
再精细一点的说法,不是每储存一笔数据,就代表损失一次寿命。SSD的最小存取单位为“Page”,一个Page约4KB,每写入一个Page都要先清除上面的数据,即是erase/write cycle,因为每次都需要清除page,SSD的最大性能瓶颈由此而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SSD的速度将会更快。而SSD的写入清除128KB为一个block,一万次的意思是每个block可以分别独立写入一万次。
ok,我们来做个计算,假设我买了一块64GB MLC SSD,假设每天会写入约8GB的数据(实际上除非你是疯狂的下载狂人,否则通常不会有超过2GB的写入量)
1Cycle=64/8=8
8x10000(次)=80000
80000/365(天)=219(年)
换句话说,就算你用这块64GB MLC SSD每天下载一部6GB的高清影片,也大概可以使用219年。假定每个block使用约一万次后就损坏,一个一个的使用完毕后,容量就会越来越小,年限也会越来越少。假设空间损失10%你就无法使用它,那219/10=21.9年,也有约22年的时间可以挥霍。
同样的,在相同的条件下,64GB SLC SSD,同样每天存入2GB资料
1Cycle=64/2=32
32x100000(次)=3200000
3200000/365(天)=8767(年)
惊人吧!
前面说到每一个block一万次的次数限制(MLC),那如果一直都是同样一个block在写入,那是不是很快就将这个block用完了呢?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SSD在设计时就会用到平衡计算的技术,称为wear-leveling(平均损耗技术)。该技术会平衡计算block的写入次数,那也就不会出现容量越用越小的情形,因为使用了平均损耗算法的NAND颗粒几乎不会出现单一block被写爆的情况。
http://news.newhua.com/Files/Remoteupfile/2009-12/17/2163952545.jpg
平均损耗令SSD寿命大幅延长
除了wear-leveling以外,SSD还会尽量减少写入操作来保证寿命,譬如与传统HDD不同的删除机制。
现在回到编程和擦除SSD数据之间方式的差异上来。假设你保存了一个8KB的文件,之后决定要删除它。
你保存该文件时,它会以2 Pages的形式保存在闪存寄存器中;你将其删除时,SSD会标记Pages为无效,但实际上并不会删除该block。SSD将等到block中一定比例的Pages都被标记为无效时,才会复制一些有效的数据到新的Pages里去并擦除该block。SSD这样做就是为了限制了每个block擦除的次数,从而延长驱动器寿命。
但是并非所有的SSD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删除请求,因此,从硬盘原理上来说,如何处理删除请求对SSD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我们知道,有些每天下载数十GB的下载狂人,对于磁盘的写入空间、时间都真的有很BT的要求,对于这些玩家来说,还是用SSD当纯系统盘比较靠谱。
MLC/SLC闪存解析
NAND Flash颗粒发展出两个不同的架构,完全源自于厂商对于不同产品应用的见解不同所导致,2003年,NAND Flash的主要应用为高速存储卡及MP3等产品,作为第一代产品SLC的存储速度让人非常满意,而且其复写次数可以达到10万次,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价格居高不下,三星也因为其利润丰厚而大发其财。为此2003年东芝提出了全新的NAND Flash架构,那就是MLC架构,虽然在读写性能上稍逊于SLC架构,但是价格低廉,很快发展了起来。
http://images.sanhaostreet.com//News/2009/10/2009101311435__349.jpg
金士顿的DT410 U盘读写速度均在20M/S以上,但是4G容量的价格要高于普通的8G容量 现在,市场上的高速U盘产品多采用的SLC颗粒,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产品较为昂贵的原因,而采用MLC的产品虽然在速度上无法与SLC比拟,但是容量方面的优势则相当明显,能够满足那些对容量要求较高的消费者,所以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
作为NAND Flash的主要架构,SLC(Single Layer Cell 单层单元)和MLC(Multi-Level Cell多层单元)在制造工艺上来讲,都是源自高提纯硅,是传统半导体行业的产物。从技术上来将,SLC的优势在于其读写速度较快,而且具有10万次的复写次数,而MLC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复写次数也只有1万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复写次数是只单纯的写操作,并非读写合一的理论寿命,所以许多人误解的MLC读写次数只有一万次的说法并不科学。另外,SLC也有明显的劣势,那就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关系,其成本较为高昂,非一般人所能忍受。而MLC则成本相对低廉,随着制造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其复写次数也在不断提升,使用单纯的颗粒并不能改变U盘的读写速度,还要相应的控制芯片来配合,才可以达到极速读写。
http://images.sanhaostreet.com/News//2010/3/20100315182735798.jpg
MLC和SLC的架构示意图 存取原理上SLC架构是0和1两个充电值,即每Cell只能存取1bit数据,有点儿类似于开关电路,虽然简单但却非常稳定。如同电脑的CPU部件一样,要想在一定体积里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数,就必须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减小单晶体管体积。目前SLC技术受限于低硅效率问题,要想大幅度提高制程技术就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流程强化技术,目前已经有25NM的晶圆投入市场,单纯的提升生产工艺,就可以提高SLC的容量,从而控制成本,但是,设备投入的成本仍然需要均摊,所以SLC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从而导致其价格难以为主流市场所接受。而MLC架构可以一次储存4个以上的充电值,因此拥有比较好的存储密度,再加上可利用现有的生产设备来提高产品容量,厂商即享有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同时产品良率又得到了保证,自然比SLC架构更受欢迎。因此,U盘主流容量能够迅速的从1G、2G到4G,MLC功不可没,这也是追求容量的消费者所乐于见到的,更主要的是,在容量提升后,价格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且逐渐下降,MLC已经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应用颗粒。
http://images.sanhaostreet.com//News/2010/3/2010315182824__8481.jpg
NAND Flash晶圆的极限制程——25NM 简单来看,MLC就是在SLC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存储层来增加存储容量,从而实现单位存储密度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对于U盘产品的意义是相当明显的,通过对此技术的进一步挖掘,U盘等存储产品的容量将会有更高的提升,而性能的提升我们也可以期待未来的表现,所以整体来看,MLC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将会领先SLC。而目前,SLC的容量提升,只能通过增加单位存储密度,目前这样的提升,只能通过产品的制造工艺来实现,而随着未来工艺提升难度的加大,这样的方法必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如何开发成本低廉,速度又快速的MLC才应该是重中之重。SLC在传输速度方面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MLC因为其出色的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必将是未来的主流产品,在U盘、SSD和手机的数码存储设备上将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这个还得时间慢来考验。
页:
[1]